高考,民众印象中这都是年轻人的事。
但四川的梁实显然是个例外,从1983到2023,56岁的他在这40年间参加了27次高考。
媒体经过梳理,梁实的最好成绩是469分,这是他2018年的高考成绩,当年四川理科二本线为458分,一本线为546分,梁实认为好一点的二本专业基本上没戏,所以选择了复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梁实的高考最低分为330分,是他的2012年高考成绩,他把这归结为自已只看书不做题。
今年梁实的高考分数出来了,424分,二本线为458分,梁实距离二本线34分。
在考前梁实对记者表示,如果今年考上二本大学,他就选择去上学。
从1983年到2023年,梁实40年参加了27次高考,而40年后的梁实已是步入中年。
从翩翩少年到满头白发,梁实和他的大学隔着一个高考。
这条路他走了40年。
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往往是一考定终生,无论是好是坏都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
但对于有的人来说,高考早已经不是一场考试,而是成了心中的执念,他们无法与自已达成和解,纵然面前的路有千万条,但他却对这一条情有独钟。
公正地说,对于选拔人才和阶层流动来说,高考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
从来没有一种方式是百分百完美的,多元化的社会有多元化的需求也合情合理。
很多人读书高考的目的很是简单,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让自已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高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高考钉子户也不止梁实一人,他们所要的和他们的现状总是有差距,高考成了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执念。
建国以后,高考就成了一场“跳龙门”的考试。
考上了大学就是半个公家人,毕业了也不用愁工作的事,被吸收进体制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这种美事在80年代被打破,学费从象征性的200元涨到了几千元,今年的大学学费又告别了5000元的时代。
教育产业化一路狂奔,肉眼可见。
而高校毕业生的派遣制度被彻底取消,这意味着就业行政干预向市场化过渡已经完成。
而这对于几千年来的官本位社会来说也就是意味着读书红利没有那么明显了。
而梁实则见证了这个过程,与高考红利完美擦肩而过。
但梁实似乎已经不在意这个结果,他更在意的是高考这个过程。
40年参加了27次高考,无论怎么说这都可以算得上执着。
在他的执着中似乎又有着范进的影子,科举制度毒害了范进,高考陪伴了梁实40年。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范进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科举,最终范进得偿所愿,高中进士,彻底改变了人生命运。
而56岁的梁实没有如愿考过二本线,他还会继续参加明年的高考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们要学会和生活达成和解,生活才不会哪么苦涩。
人生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生命的过程,不是每一步路都要走得完美,缺憾也是一种美。
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什么完美。
因为一颗树木而错过一路的好风景,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以泰戈尔的一句诗结尾: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在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