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中华鲎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鲎资源和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联合对中国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鲎和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幼鲎进行了调查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华鲎种群本底数据,也为今后鲎资源保护和恢复行动的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近期,相关成果发表于《生物多样性》。
?
中华鲎。广东鲎保护卫士科研团队庄礼凤供图
该研究团队在2018年和201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成鲎资源分布稀疏,两次调查的99个站点中,仅在15个站点累计发现18只成年中华鲎,且主要集中在北部湾海域;潮间带幼鲎调查显示,2019年10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33 ind./100 m2,2020年14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65 ind./100 m2,其中北部湾海南沿岸海域发现鲎育幼场。他们发现,根据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结果,最湿季均温和平均海表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因子。
此外,研究还指出,北部湾中国沿岸海域潮间带的幼鲎高适宜区占比达18.39%,主要为北部湾广西沿岸海域、广东遂溪县沿岸海域和海南新英湾,这些区域值得重点保护。
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对模型预测的中适宜区展开调查,进一步完善北部湾中国海域鲎资源和幼鲎生境分布本底数据。在今后的鲎保护行动中,对幼鲎高适宜区应进行重点保护,中适生区加强监测和生境修复,幼鲎人工放流地点选择时应尽可能避免低适生区特别是不适生区。
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Y2023/V31/I5/22407